2019年,新能源车产业持续多年的高补贴正式成为过去。后补贴时代,新能源汽车销量坠入低谷,动力电池产业链也未能幸免,行业“洗牌”进程加快。
今年6月下旬,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实施。由此,新能源汽车的地方政府补贴取消,而国家补贴标准也降低50%以上。“断奶”后的冲击立即显现,新能源车销量在今年7~10月连续4个月下降,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-4.7%、-15.8%、-34.2%以及-45.6%,降幅越来越大。综合多位业内人士分析,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115万~130万辆之间,远低于预期。
大环境的急剧下行,成为压垮许多电池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今年以来,电池企业频频爆雷或破产,并向上下游传导。例如近期的比克动力深陷“连环债”,昔日动力电池巨头沃特玛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等。显然,企业的日子不如往年好过了。在证券时报·e公司记者采访过程中,发现一个新细节:往年,动力电池产业海阔鱼跃,企业热衷于向外界主动公开产品经营数据及变动幅度等信息。但在今年,大部分企业对此避而不答。
2020年迎来反转?
新能源汽车销量跌跌不休,至暗时刻何时过去,曙光初现的拐点又在哪里?据记者了解,由于补贴标准的改变,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也不得不重新“校准”,这需要一个周期。因此,短期内行业或仍会在低谷徘徊。具体而言,由于汽车补贴标准的调整,生产企业对于汽车的产品配置也需顺势而动。需要按照新的标准去调整车的续航里程、电耗等等。为了应对以后补贴的减少,企业想办法吸收消化掉相应的影响,其中就包括可能通过一些配置的调整,使得可以在价格上做一些策略调整。同时,电池产品新一轮的谈判和导入,需要一定的周期,相关标定测试认证的周期也需要很长时间。“因此,明年上半年市场预期还不会有特别大的增长,相对会艰难一点。”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认为。
不过,随着调整周期的结束,新的汽车产品配置会推出,同时伴随着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,价格更具竞争力的车型将会上市,刺激消费者更有意愿购买新能源汽车。杨红新表示,明年下半年市场景气度会好转,可能会恢复一个比较好的增长势头。而支撑市场反转的因素,还包括海外市场电动化的提速,以及特斯拉中国工厂的投产。
今年,以德系车企为代表的海外整车厂商,不约而同加快集团电动化进程。由于目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国家,而欧洲本土相对匮乏。因此,新增的市场份额,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分一杯羹。事实上,已经有上市公司尝到甜头。就在11月份,宝马宣布已预定价值超100亿欧元锂电池,其中与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订单,已从去年年中的40亿欧元增加到73亿欧元,合同有效期从2020年延长至2031年。同时,另一产业巨头比亚迪,与丰田就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达成协议,而奥迪也证实正与比亚迪商谈电池合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海外市场的提速,同时也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。一个重要的体现,是嗅觉敏锐的电池企业已将目标瞄准欧洲本土。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消费市场之一,在欧洲当地投资设厂将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。其中,今年10月份,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破土开工,为德国填补了动力电池制造的空白。另外,后起之秀蜂巢能源,也计划在欧洲建立生产线。
其次,企业走出去还体现在海外订单的增多。主营锂电专用卷芯的苏州天裕总经理钱晓人向记者表示,在动力电池领域,近段时间公司产品的出口计划非常充分,确实已经与多家比较大的客户建立了项目合作。
另外,除了海外市场蛋糕变大,特斯拉中国工厂的正式投产,将对国内电池产业起到“鲇鱼效应”。
现阶段很多是心理预期的因素在决定消费者买不买新能源车。但是整个蛋糕变大以后,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变化,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盘活。